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物 > 中国流通业差距大潜力也大

中国流通业差距大潜力也大

2013/3/1 21:56:22 来源:中国展会联盟  点击次数:288 
    6月2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发布会上透露,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此前流传半年或将召开的流通业全国性会议即将落地。而据相关媒体报道,该会议有望于7月举行。   “以国务院的名义牵头召开的流通业工作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6月上旬,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应广东省商业联合会邀请在广州作专题讲座时曾这样表示。据其透露,此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有望出台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有关文件,核心内容是增加税收支持、降低流通环节税费、增加公共财政对流通领域中如摊位、仓储建设等的资金支持。   “未来,我国流通业将面临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张志刚在当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流通业进步仍局限于数量扩张   大经贸:能否谈谈目前我国流通业的发展现状?   张志刚:基本上可以用“发展快、差距大、前景好”这九个字来概括我国流通业目前的总体态势。   所谓的“发展快”可以用两组数据进行对比说明。仅以2011年为例,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4万亿,是1978年的116倍;人均全国社会消费品总额达13650元,是1978年的84倍——我国的商贸服务业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先导产业。   但是,目前我国流通业取得的进步总体上还是数量扩张型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国家的要求和人们的期待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今年两会期间,我就曾表达过我的观点,我认为流通业目前与国际水平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各级官员对流通业的地位和认识上的差距——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现实当中都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重生产、轻流通”的问题。   这意味着我国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最落后的是交换环节,对其不重视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就会出现马克思经济学里讲到的“市场经常会出现惊险的跳跃”,而“如果在跳跃面前失败了,打碎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不要过于简单地看待流通业,它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以发达国家为例,包含了流通业在内的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达70%以上,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平均水平则为60%以上,可我们还停留在历史状态下去抓制造业而没有重视与之配套的流通业,这是不恰当的。需要将流通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国民经济的战略高度来看。   大经贸:去年年底以来,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提到中国流通业竞争力不足,具体来说,不足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志刚:首先,我国消费水平一直偏低,多数年份徘徊在60%左右,2004年的消费率甚至仅为53.6%,远低于70%的世界均值。依据商务部多年来对市场上600多种商品供求状况的分析,当前供求平衡的商品大约只占1/3,供过于求的大约占2/3,基本上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目前在一些领域出现了所谓的相对过剩,实际上就是现阶段我们国家居民消费水平低、消费能力弱的表现。   其次,我国流通业在组织化程度、流通效率、物流成本、商业防损以及人才队伍等方面和国际水平相比,差距仍然明显。从组织化程度的角度来看,和一些商业流通业已经进入连锁经营时代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连锁率仍然偏低——县以上的连锁零售企业实现的零售额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的17.2%。从周转流通次数、库存率等数据来看,我们的流通业周转太慢、挤压太久,直接导致效率低下,利润也就无法提高。而物流成本在GDP所占比重偏高,也影响了流通效率的提高。   再次,企业规模小,商业损失率高,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城乡消费差距、东西部消费差距大等存在现象也影响了流通业的发展及其竞争力。   此外,在现代商业文化方面,我们和国际水平的差距也不小。一般情况下,资金、资本可以使企业做大,但历史的规律则显示只有在文化的支持下才真正有可能把企业做强。而法制观念、诚信水平、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竞争意识、企业文化建设这些构成现代商业文化的要素则正是我们的企业需要继续用心耕耘、加强建设的重要方面。   以世界性连锁企业沃尔玛为例,关于它的“天天平价”的文化概念可以说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价格,不过是个传统的商业竞争手段,但沃尔玛却能够将其运用到极致——从大规模采购、高效率配送、合理运输半径等方面将“天天平价”贯彻到底;而在企业内部文化建设上则奉行节俭主义,但对于现代科技支撑下的企业的扁平管理却愿意投入大量工本,这些都应该是值得引起我们企业家反思的。   扩大内需应是流通业黄金机遇   大经贸:眼下经济状况复杂,对我国流通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你如何看待?   张志刚:我还是坚持那个观点,差距就是发展潜力,我国流通业发展前景广阔。首先,“十二五”规划已经将扩大内需确立为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将扩大内需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上,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确给了我们相应的启示——不能把经济的拉动力长期寄托于外向型经济,过多过大地依靠国际市场。当然,稳定外需,在有条件的时候优化结构、继续扩大外需依然是我国今后其中一个努力方向,但其前提必须是将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经济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饭碗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而这一方针的确立则为流通业指定了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其次,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按照普遍的说法,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关键时期,正处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处在城镇化的过程之中,潜台词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为我们提供了世界最大的市场前景。虽然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4000美元到人均4万美元的目标,我们固然要走很长的路,但以广阔的市场作为资源和财富,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巨大动力。   再次,加快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十二五”战略重点,但无论是“十一五”期间还是“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事实上都没有完成相应的进步指标,因而加快服   务业发展已经变得十分必要且非常紧迫。这意味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提速,而且在GDP中的占比要提高,再就是整体水平要提升。目前,在上海进行的营改增试点和此前在北京举办的京交会等一系列现象,都可以说是我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强烈信号和实际举措。基于这样的背景,可以说我国包括流通业在内的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第一展会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