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云博会” 何以打造国家级展会?
2015/2/4 10:49:32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次数:124 承办第三届中国手机创新周、办好第四届“云博会”、动工建设智能移动终端制造产业园,加快发展新型平板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终端、北斗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今年的惠州市“两会”,总离不开“创新”二字。在3日上午开幕的人代会上,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麦教猛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便多次提及创新,而作为创新驱动的一个重要平台,继续办好第四届“云博会”成为一大关键词。
从2012年起,基于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惠州连续3年成功举办了中国惠州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应用博览会,不仅为观众和客商展示了最前沿的“云端”、“物联”技术成果和应用解决方案,也让观众提前一睹看似遥远的“云生活”。
如今,作为一项打有惠州标签的“固定化”展会,“云博会”的办展之意已不再停留于吸引多少行业巨头到场,或是达成多少宗合作项目,尤其是在国内多个地市相继举办类似展会之时,人们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投向了惠州该如何擦亮自己的“云品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云路”。
围绕上述问题,在此次惠州市“两会”期间,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各有关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策划:陶然 李春江 张昕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张昕 林涌浩 吴志毅
连续三年办展,每年都有“新花样”
现状
2012年起,每年的11月初,惠州都会刮起一阵“云”翻“物”涌的旋风,既有国内外知名企业腾“云”驾“物”,又有物联网、云计算产业界专家学者谈“云”论“物”,更有广大市民群众走进“云”世界、体验“云”生活。
在政府搭建的舞台上,企业唱响了主角戏,连续三届“云博会”,不仅参展企业从359家增加到410家,新技术、新产品也逐年递增,国际化程度更是一届比一届高,以去年举办的第三届为例,国内外知名企业占了参展企业的八成以上,其中不乏IBM、微软、华为、TCL、浪潮等一批行业巨头,吸引了亚太云联盟以及以色列、白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科研院所、企业参展。
除了展会对于行业巨头关注度的提升,三届展会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同步举办中国手机创新周等系列活动,专门设置的高峰论坛和专业论坛,举办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会,各县区项目需求对接会……
在此之中,继首届展会与中国手机创新周“联动”后,2014年中国手机创新周、中国手机产业创新大会的再度落户,成为惠州“云博会”区别于他城同类展会的一大特色,尤其是经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手机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4-2015)》在惠发布,更增加了展会的“含金量”。
当然,手机创新周的特色活动及权威发布的成果,也在展会期间得到了体现,第一和第三届展会上,都特设了中国手机创新周成果特色展区,形成了“联合办展”。
“基于展会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惠州也决心要将‘云博会’打造成一个固定在惠州举办的‘两部一省’(工信部、科技部、广东省)指导的常设性专业展会。”惠州市副市长王胜说,在第三届展会前,省政府已同意长期作为惠州“云博会”的指导单位,惠州也是省政府批准的省内唯一永久举办“云博会”的城市。
从展示到应用,“云物”产业初具规模
优势
能够连续3年举办大型的“云物”盛会,还能吸引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和专业人士参展,惠州有着怎样的实力?
物联网、云计算作为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十八大首次把“信息化水平提升”列入经济发展目标,提出要进一步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与广泛应用,打造“中国云”。
围绕“中国云”的建设,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包括惠州在内,国内已有重庆、贵阳、呼和浩特等多个地市先后举办了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应用博览会,且不约而同地打上了“中国”、“国际”等标签,其中,重庆和惠州办展时间较早、次数也最多,均为3届,呼和浩特和贵阳则分别从2013年和2014年开始办展。
通过对比,记者发现,与呼和浩特、贵阳办展形式较为单一不同,惠州和重庆的“云博会”不仅办展规模更大,且都“叠加”举办了中国大数据技术创新与创业大赛、中国手机创新大赛等活动,内容较为丰富,邀请到的参展企业阵容也更为“国际化”。
最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和重庆的“云博会”均走出了从技术展示到落地应用的实践,惠州于2012年首届展会在仲恺高新区试运行了服务、教育、医疗“三朵云”,而重庆也在第二届展会上展示了高新区监控云、健康云、教育云、市民云、政务云等“七朵云”板块的研发应用。
“成功办展的背后,是惠州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这也为落地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惠州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惠州已形成了以大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相互配套,从技术开发、原材料加工、终端产品制造到系统集成与服务提供的完整产业链和较大的产业集群。
其中,以云终端产品为例,惠州是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手机生产基地,形成了终端设备制造产业高速发展、手机通信配套产业齐全、云计算技术产业国内先行领跑的发展格局,而对于物联网产业,仅2013年,惠州物联网产业产值就超过了400亿元,预计今年可形成年产值1200亿元的智能移动终端制造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落地示范是关键,“云技术”不可束之云端
展望
连续举办三届“云博会”,固化形式办展,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也有落地应用的试验田,那么,把“云博会”打造成惠州品牌和城市名片,还有什么功课要做?
“惠州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是‘硬过硬、软过软’,在平台建设方面还要下功夫。”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赵淦森认为,“硬过硬”是惠州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是以终端为核心来构造,终端设备生产能力很强,但终端太强而且过于传统,没真正“云化”过来。
同时,“软过软”则需要在软件体系和平台建设方面下工夫,在人才和技术上有待进一步加强,毕竟,任何技术的发展和落地,都需要人才来支撑,建议惠州今后要多引进培养人才,多鼓励本地小微企业发展。
对此,作为本土企业代表,也是市政协委员,惠州金蝶管理软件有限公司负责人郑海涛表示,惠州“云博会”应该加强策划,提高档次,在其看来,惠州“云博会”还是处于传统博览会的层面,缺乏策划。
对此,市人大代表、惠州市铭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黄国典也认为,要把“云博会”打造成惠州的品牌,需要不断创新思维,不仅是办展形式,更重要的是缩短技术转换成生产力的周期,让云技术先从云端走向惠州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聚民气。
在线“延展”,打造“不落幕”展会
探路
如果说,办好一次成功的展会并非易事,那么,要连续办好三届展会更是难事,如今,惠州正在努力把这样的难事变成易事。
记者获悉,从第三届“云博会”开始,惠州便以云博会网站和微信为入口,建设“网上云博会”平台,探索采取互联网“会员制”方式,打造“永不落幕”的云博会。
通过“网上云博会”平台,会员企业可对外发布最新技术和产品、服务、供求关系等信息,促进企业交流合作,同时,也可作为企业网上展示平台,提供随时随地、多维度查询企业信息,实现企业间互动、合作。
■委员谈创新
●市政协委员郑海涛
此前三届云博会的规格越办越高,惠州机场也马上就要复航了,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服务能力也日渐提高,相信惠州云博会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
不过,要打造成为全国品牌也需要国家的支持,如果能够争取到国家工信部的支持,确定为官方定点的博览会,那么影响力就会更大,在这方面惠州可以积极争取。"
●市政协委员曹建忠
这三届云博会的主题特色还不够鲜明,云博会要想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平台,首先要有自己的品牌,要拿出特色来,让别人一说到“云博会”就会想到“惠州”;或者一说到“惠州”,就会想到“云博会”。
要打造这样全国性的平台,就要把惠州最优特色的产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品牌,推向全国,而不是局限于省内;同时,对于云博会的宣传还是不够的,宣传不能局限于省内,更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第一展会网联系!]
文章导航
- 上一篇: 惠州:西湖花灯博览会明晚亮灯
- 下一篇: 北京视听展4月8日举办,创历届展会规模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