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会展研究 > 上海会展业期待从“大”变“强”

上海会展业期待从“大”变“强”

2014/8/5 19:12:29 来源:上海金融报  点击次数:169 
   
  近日,随着9-12期扩建工程N1、N2、N3、N4展馆的相继建造完成,上海会展业的“地标”—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全面落成。从1999年11月4日正式启动建设以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而上海会展业也经历了“起步-发展-腾飞”三部曲,且在推动上海经济结构调整上的重要作用越发显现。未来,会展业将如何改善自身的“短板”,成为上海经济新的增长点,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1
 
  沪会展业将迎“双引擎”
 
  20世纪90年代,上海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时期,上海会展业也依托本地经济飞速发展而迅速崛起。统计显示,20世纪80年代,上海每年只举办一二十个展览项目,作为主办和经营会展的专业公司也只有寥寥数家。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种情况发生了显著改变,随着上海城市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跨国企业集团大量进驻,本地的会展数量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开始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就在这个时候悄然进入市场。
 
  据了解,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于1999年正式启动建设后,其展览业务年均持续增长。截至2011年末,全年共举办约94个展会,展览合同销售面积达480万平方米。
 
  “自2001年11月2日SNIEC一期工程建成开业至今,每年约举办80场知名展览会,吸引约400余万名海内外商人,已成为世界最成功的展览中心之一。SNIEC也被视为中国展业与国际展览界进行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汉友介绍,全面落成的新国际博览中心拥有17个风格相似的单层无柱式展厅,室内展览面积达20万平方米,室外达10万平方米。“随着展馆的全面落成,预计2012年展览销售面积将进一步增长。SNIEC作为中德两国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合作最为成功的领域之一,它的落成也将进一步推动上海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会展中心。”
 
  上海会展业的“异军突起”,不仅提高了中国在全球展览市场上的比重,也让正在转型中的上海经济有了先发优势。业内人士表示,一批在过去曾经拉动上海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现正趋于成熟或衰退,其带动作用明显减弱甚至丧失。会展业则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有关部门测算,其拉动系数高达1:9,同时还可以带动一大批人就业。从上海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会展业的发展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速,已经成为上海经济新的增长点,将会展业作为上海的主导产业无疑具有战略意义。
 
  今年初,商务部与上海市政府投资230亿元的国家会展中心项目,落户上海虹桥。根据规划,此项目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由展览场馆、综合配套设施和后勤保障设施组成。其中展馆展览面积约5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会展中心。该项目建成后,将在展览面积上取代汉诺威展览公司,成为全球会展行业的领头羊。
 
  业内普遍认为,虹桥会展综合体建成后,政府型展会将移师虹桥。未来,新国际博览中心如何与该项目对接,使二者发挥“合力”效应引人关注。对此,董汉友表示,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与虹桥会展综合体作为上海浦东、浦西两大会展项目,应各自发挥优势,错位经营。虹桥会展综合体将来或以政府类展会为主,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则瞄准国际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中国的会议产业发展迅猛,一些城市在会议业的扶持力度上明显大于展览行业。面对新发展形势,董汉友表示,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在保证展览业继续向前的基础上,近年来在酒店配套建设方面谋求会议与展览共同发展。如今,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附近已建成浦东嘉里中心和亚美拉喜玛拉雅酒店,两座高档酒店内均设有会议室,解决了展会期间同期举办会议论坛的场地,使参会代表不用再将时间耗费在展馆与会议中心的路程上,最大程度的方便了与会者。
 
  2
 
  诸多“短板”待改善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会展业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不过,尽管近几年国内会展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但与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周禹鹏会长表示,我国会展业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会展业相比,在规模、能级,特别是办展水平上都还有一定差距。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可借助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全面落成及浦东会展综合配套服务日益完善的契机,改善会展业的“短板”情况。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上海会展业的行业自律机制和规范尚未形成,具体表现在展馆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合理布局;各个展馆展览面积不够大且布局分散;展会审批“政出多门”,同一主题的展览你办我办他也办,看似热闹,实际收效甚微;收费标准“内外有别”,对海外展商收费偏高,未给予同等国民待遇。
 
  另外,上海会展人才的缺口还比较大,无法满足整个行业日益扩张的需求。上述人士表示,会展业的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不但要熟悉展览会操办的一般流程,而且要了解展览项目所在行业的情况,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准,最好也懂经济和管理。但是,目前上海会展业从业人员中,管理层领导多为行政配备,半路出家;会展设计人员亦是从其他专业如平面、广告、装潢等转道而来;展会项目的招展营销人员虽有一定的外语水准,却均非经济管理学出身;工程、制作、施工人员更是来自各行各业。虽然也有一批从业十数年,致力于会展业的有识之士,积累了相当经验,传授给企业的员工,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环境及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无法培养出专业型、全面型的人才,这直接造成展览项目大都规模不大,管理难以与国际接轨。如何针对这些人才缺口,培养适合的人才储备是摆在会展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3
 
  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
 
  上海会展业的发展瓶颈并不是单个的问题,事实上,这也是“突飞猛进”的中国会展市场的一个缩影。
 
  在日前由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承办的“2012中国会展领袖论坛”上,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指出,一个国际会展业中心城市应具备五大条件:一是交通发达;二是人均
 
  GDP达到世界中等发展水平以上;三是流通服务业在GDP中比重超过制造业;四是商业外贸依存度高;五是有强大的中介组织和配套社会服务。
 
  目前,世界上的展览趋势向专业展快速发展,会展主题体现时代脉搏,互联网催生的电子商务、网上展览正在使展览业发生深刻变革。而我国会展业发展似乎还没有适应这样的变化。首先,缺乏对规律的认识、探索,大兴土木,盲目重复建馆,重视硬件建设,不重视软件建设;其次,找不准定位,到处都提会展是支柱产业,到处都办国际化展览,实际专业化办展水平很低,办展人才不足;缺乏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宏观总体战略规划;同时,会展业的发展缺乏法制化管理。对此,张志刚建议有条件发展会展业的城市,当地政府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在前期给予会展业必要的培育和扶持,又要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遵循规律办会展,努力向着专业化、市场化、法制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1997年的展览项目数首次突破1000个,到2001年突破2000个,2002年就超过3000个,2005年约为3800个。就展览项目的国际比较而言,我国已居亚洲第一,成为一个“展览大国”。但是,相对于展览项目数的“领头羊”地位,我国的展览直接收入却比很多国家都少得多。
 
  “展览经济总量比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小。展览收入占GDP比重在发达国家一般在0.1%至0.2%之间,而我国目前这一比重还不足0.08%,说明我国展览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展览大国。”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指出,我国的展览项目绝大多数是中小项目,规模大的项目和品牌项目屈指可数。尽管这些展览的总展出面积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展览强国。另外,我国展览场馆的总面积虽在全世界中居前列,但出租率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
 
  国际展览业协会候任主席陈先进在会上表示,目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展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在办展的意识、形式及技术手段上尽快转型,通过转变思想、创新技术,促进我国会展业产业健康升级。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第一展会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