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展会18载,让义乌走向了世界
2013/9/29 16:23:07 来源:凯迪社区 点击次数:
展会,不仅是展示最新技术和发布最热门产品的平台,也是传播新视角、新导向的“风向标”。以义博会、旅博会等为代表的义乌展会,就有不少流行趋势发布会。这些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让“风向标”的价值更为凸显。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义博会参观采购。
义博会已成为众多国际客商的关注点。
撰稿:记者 唐宇昕
摄影:记者 王志金
十几年前,
外商大多不知义乌在哪,
义乌一般被介绍为上海或杭州旁边的城市;
如今,
通过展会平台和义乌市场的壮大,
越来越多的外商成为义乌的客商———
从“鸡毛换糖”到如今阔步迈向百万人口的国际商都,30年,义乌演绎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神话。
都说展会是浓缩的市场,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变迁。这些年,如同义乌市场,义乌展会也从义乌走出浙江,走向国际。30年市场创业中,义乌会展业蓬勃发展,彰显新“引擎”的威力。
□于“企业” 目前,义乌共有国家部委参与主办的国家级大型展会4个,另外还有许多专业性展会。
有人说,义乌展会发展的缩影,是义博会的成长史,也是义乌企业的奋斗史。义乌会展业的发展历程如何?企业与它有怎样的渊源?通过义博会三个节点,我们试图一探究竟。
【1995】
夹缝中的初生
1995年5月18日,当整个义乌县城还沉浸在清晨的宁静中时,篁园路上的中国小商品城内外已人群熙攘,大家都在忙着赶一场商品“集市”。这天,义乌历史上的首届义博会开幕了。
参展商位就设在市场主通道上,来往的客商摩肩接踵。在这里,人们看到了知名品牌英雄钢笔、普立华照相机等大厂家的产品,也看到了义乌本土货,比如王新田的炊具。
摆几个简单的架子,把展品放上去,就算是布完展了。“展位只有1.5平方米左右,从总的档次上看,更像是一个农村的交流会。虽说地方小,但来逛的人不少。”王新田说,虽然只有一个品种的锅,但卖得很好。
也就在这一年,王新田注册了公司,买了第一台机器,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炊具王国”。
现在,一些响当当的义乌企业,当年还只能称得上是作坊,参加义博会,也是老板自己一肩挑,比如说“新光饰品”、“双童吸管”,还有“理康特种橡胶”等。
———尽管在当时,这只是一个办在“夹缝”中的展会,但这一天,中国小商品城接待了20多万名客人,实际成交额达1.01亿元。首届义博会,展区面积近5000平方米,展位348个,开创了市场举办博览会之先河。
【2002】
国字号的成长
义乌、市场、会展业的快速发展让一些人始料未及,展会的规模也一年比一年大。以举办场所来说,就换了好几个。在篁园市场、宾王市场、中国小商品展览中心(原义乌化妆品专业市场)后,义乌会展迎来了第4个“家”———梅湖会展中心。
作为义乌箱包行业的领军企业,2002年时,巨龙箱包才刚刚成立。
这一年,掌舵人邵宝玲和丈夫创办了铝制箱包公司。产品出来了,但没有客户,也不知道销往哪里。也就在这一年,他们要了一个展位,带上10多款样品,参加了家门口的义博会。没想到一位宁波客户看中了他们的箱包,一下子订了上万只箱子。
“这届义博会上的订单,足足够工厂10个月生产了,收获不小。”销售总监章烜榕说,此后的义博会,公司都不会错过,申请的展位数也从原先的1个增至今年的10个。
———第八届义博会,成功升格“国字号”,由商务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此为契机,义博会走向了国际。当年,参展企业达1100多家,展位数也首次突破2000个。
【2012】
成人礼的转型
“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亮点越来越多。”过去的一年,外需的萎缩使得企业面临困境,本届义博会,也被国内外客商寄予厚望。
展会上,一个集结了众多进口商品的区域吸引了不少中外采购商。在这里,王光德包下了两个展位,专门经营从澳洲引进的食品和羊毛制品。
王光德是地道的义乌人,曾在上海工作过。上世纪90年代初,他留学去了澳大利亚,后来就在当地办厂,成了最大规模的华人橱柜制造商。发现义乌发展快速,王光德又回到家乡,建厂房、招工、研发新产品。
在义博会上展销进口商品,是王光德的一次尝试。这次,他带了几百种进口商品。“如果市场反应不错,接下来还会陆续引进更多品种。”王光德说,从卖义乌货到卖全球货,这是转型。
———今年的义博会逆势而上,实现成交额163.4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义乌会展办主任王国成说,迎来“成人礼”的义博会,正从“外贸出口型展会”逐步向“进口、出口、转口贸易并重、国际化程度更高的展会”转变。
□于“经济”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会展业,被人称为“城市的面包”,更有人将其比喻为“撒钞机”。在近年来高速增长的各项经济指标中,发展中的会展业贡献不可小觑。
【2003】
307间房,一房难求
酒店饭店就是被会展业带动起来的关联产业之一。“虽然很忙,但真希望天天是展会。”展会人潮的涌入,让义乌不少酒店赚得盆满钵满。
2003年,刚成立的义乌锦都酒店开始承接会展的相关业务。现任总经理助理的李强,当时是工程部总监,负责接待事宜。
那时候,载着海内外客商的火车、飞机到达杭州等地的时段都很集中,在外贸公司组织下,几十、上百号人一起涌入酒店大堂等候住房安排。晚上,接待人员都必须等到最后一批客商。
“通常前脚刚走,后脚又紧跟着来。如果客商没有提前大半个月预订,都订不到。当时的307间房,可谓一房难求。”李强说。
———义乌会展业的持续发酵,让更多酒店抢食到这块大“蛋糕”。记者了解到,一年中几次入住高峰,就是展会期间。而展会的举办,也让酒店的淡季不再“淡”。银都酒店的蒋文恂说,比如5月举办的旅博会,就“带火”了淡季的入住率。
【2011】
1∶9的比例
一位山东客商告诉记者,今年他参加的义乌一展会的展位价格约4000元,公司里为了这个展会一共来了4个人,住宾馆的钱是150元/人/天×4人×5天=3000元;餐饮大约消费2000元;晚上去唱卡拉OK等娱乐的消费大约是800元;交通运输、仓储、展览器材、通讯费用也有不小的开支。5天下来,花费的钱已是展位费的几倍。
由会展经济带来的联动效益不可忽视,业内对这一比例的估算大约在1∶9。换言之,会展业每产生1亿元的直接收入,就能拉动9亿元其他产业的收入,而场地租赁、人员住宿、装饰物流、餐饮交通、旅游购物等各方面也将同步拉动。
———据统计,2011年,义乌共举办会展活动143个,较上一年增长11.72%,观众数达114万,总成交额327亿元。最具代表性的会展场所是义乌国际博览中心和梅湖会展中心,各类展会应接不暇。
□于“世界”
当然,会展的魅力远远不只是“印钞机”那么简单。展会在义乌的集聚,不仅让世界认识义乌,也让义乌走向了世界。
【2013】
风向标的作用
十几年前,跟外商提义乌,大部分都不知道在哪里,义乌一般会被介绍成为上海或是杭州旁边的城市。如今,通过展会平台和义乌市场的壮大,越来越多的外商成为义乌的客商,也成为了义乌通。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大型展会在义乌的集聚效应逐渐突出。现在,除了“玩转”国内,义乌展会还走出过门,到迪拜、美国、印度等国家广发“英雄帖”。
———义乌的会展之路还在前行。建设国际会展名城,成为义乌“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任。为更好地发挥会展效应,“义乌试点”提出了更高目标———将义乌打造成为重要的国家级会展平台。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义博会参观采购。
义博会已成为众多国际客商的关注点。
撰稿:记者 唐宇昕
摄影:记者 王志金
十几年前,
外商大多不知义乌在哪,
义乌一般被介绍为上海或杭州旁边的城市;
如今,
通过展会平台和义乌市场的壮大,
越来越多的外商成为义乌的客商———
从“鸡毛换糖”到如今阔步迈向百万人口的国际商都,30年,义乌演绎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神话。
都说展会是浓缩的市场,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变迁。这些年,如同义乌市场,义乌展会也从义乌走出浙江,走向国际。30年市场创业中,义乌会展业蓬勃发展,彰显新“引擎”的威力。
□于“企业” 目前,义乌共有国家部委参与主办的国家级大型展会4个,另外还有许多专业性展会。
有人说,义乌展会发展的缩影,是义博会的成长史,也是义乌企业的奋斗史。义乌会展业的发展历程如何?企业与它有怎样的渊源?通过义博会三个节点,我们试图一探究竟。
【1995】
夹缝中的初生
1995年5月18日,当整个义乌县城还沉浸在清晨的宁静中时,篁园路上的中国小商品城内外已人群熙攘,大家都在忙着赶一场商品“集市”。这天,义乌历史上的首届义博会开幕了。
参展商位就设在市场主通道上,来往的客商摩肩接踵。在这里,人们看到了知名品牌英雄钢笔、普立华照相机等大厂家的产品,也看到了义乌本土货,比如王新田的炊具。
摆几个简单的架子,把展品放上去,就算是布完展了。“展位只有1.5平方米左右,从总的档次上看,更像是一个农村的交流会。虽说地方小,但来逛的人不少。”王新田说,虽然只有一个品种的锅,但卖得很好。
也就在这一年,王新田注册了公司,买了第一台机器,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炊具王国”。
现在,一些响当当的义乌企业,当年还只能称得上是作坊,参加义博会,也是老板自己一肩挑,比如说“新光饰品”、“双童吸管”,还有“理康特种橡胶”等。
———尽管在当时,这只是一个办在“夹缝”中的展会,但这一天,中国小商品城接待了20多万名客人,实际成交额达1.01亿元。首届义博会,展区面积近5000平方米,展位348个,开创了市场举办博览会之先河。
【2002】
国字号的成长
义乌、市场、会展业的快速发展让一些人始料未及,展会的规模也一年比一年大。以举办场所来说,就换了好几个。在篁园市场、宾王市场、中国小商品展览中心(原义乌化妆品专业市场)后,义乌会展迎来了第4个“家”———梅湖会展中心。
作为义乌箱包行业的领军企业,2002年时,巨龙箱包才刚刚成立。
这一年,掌舵人邵宝玲和丈夫创办了铝制箱包公司。产品出来了,但没有客户,也不知道销往哪里。也就在这一年,他们要了一个展位,带上10多款样品,参加了家门口的义博会。没想到一位宁波客户看中了他们的箱包,一下子订了上万只箱子。
“这届义博会上的订单,足足够工厂10个月生产了,收获不小。”销售总监章烜榕说,此后的义博会,公司都不会错过,申请的展位数也从原先的1个增至今年的10个。
———第八届义博会,成功升格“国字号”,由商务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此为契机,义博会走向了国际。当年,参展企业达1100多家,展位数也首次突破2000个。
【2012】
成人礼的转型
“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亮点越来越多。”过去的一年,外需的萎缩使得企业面临困境,本届义博会,也被国内外客商寄予厚望。
展会上,一个集结了众多进口商品的区域吸引了不少中外采购商。在这里,王光德包下了两个展位,专门经营从澳洲引进的食品和羊毛制品。
王光德是地道的义乌人,曾在上海工作过。上世纪90年代初,他留学去了澳大利亚,后来就在当地办厂,成了最大规模的华人橱柜制造商。发现义乌发展快速,王光德又回到家乡,建厂房、招工、研发新产品。
在义博会上展销进口商品,是王光德的一次尝试。这次,他带了几百种进口商品。“如果市场反应不错,接下来还会陆续引进更多品种。”王光德说,从卖义乌货到卖全球货,这是转型。
———今年的义博会逆势而上,实现成交额163.4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义乌会展办主任王国成说,迎来“成人礼”的义博会,正从“外贸出口型展会”逐步向“进口、出口、转口贸易并重、国际化程度更高的展会”转变。
□于“经济”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会展业,被人称为“城市的面包”,更有人将其比喻为“撒钞机”。在近年来高速增长的各项经济指标中,发展中的会展业贡献不可小觑。
【2003】
307间房,一房难求
酒店饭店就是被会展业带动起来的关联产业之一。“虽然很忙,但真希望天天是展会。”展会人潮的涌入,让义乌不少酒店赚得盆满钵满。
2003年,刚成立的义乌锦都酒店开始承接会展的相关业务。现任总经理助理的李强,当时是工程部总监,负责接待事宜。
那时候,载着海内外客商的火车、飞机到达杭州等地的时段都很集中,在外贸公司组织下,几十、上百号人一起涌入酒店大堂等候住房安排。晚上,接待人员都必须等到最后一批客商。
“通常前脚刚走,后脚又紧跟着来。如果客商没有提前大半个月预订,都订不到。当时的307间房,可谓一房难求。”李强说。
———义乌会展业的持续发酵,让更多酒店抢食到这块大“蛋糕”。记者了解到,一年中几次入住高峰,就是展会期间。而展会的举办,也让酒店的淡季不再“淡”。银都酒店的蒋文恂说,比如5月举办的旅博会,就“带火”了淡季的入住率。
【2011】
1∶9的比例
一位山东客商告诉记者,今年他参加的义乌一展会的展位价格约4000元,公司里为了这个展会一共来了4个人,住宾馆的钱是150元/人/天×4人×5天=3000元;餐饮大约消费2000元;晚上去唱卡拉OK等娱乐的消费大约是800元;交通运输、仓储、展览器材、通讯费用也有不小的开支。5天下来,花费的钱已是展位费的几倍。
由会展经济带来的联动效益不可忽视,业内对这一比例的估算大约在1∶9。换言之,会展业每产生1亿元的直接收入,就能拉动9亿元其他产业的收入,而场地租赁、人员住宿、装饰物流、餐饮交通、旅游购物等各方面也将同步拉动。
———据统计,2011年,义乌共举办会展活动143个,较上一年增长11.72%,观众数达114万,总成交额327亿元。最具代表性的会展场所是义乌国际博览中心和梅湖会展中心,各类展会应接不暇。
□于“世界”
当然,会展的魅力远远不只是“印钞机”那么简单。展会在义乌的集聚,不仅让世界认识义乌,也让义乌走向了世界。
【2013】
风向标的作用
十几年前,跟外商提义乌,大部分都不知道在哪里,义乌一般会被介绍成为上海或是杭州旁边的城市。如今,通过展会平台和义乌市场的壮大,越来越多的外商成为义乌的客商,也成为了义乌通。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大型展会在义乌的集聚效应逐渐突出。现在,除了“玩转”国内,义乌展会还走出过门,到迪拜、美国、印度等国家广发“英雄帖”。
———义乌的会展之路还在前行。建设国际会展名城,成为义乌“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任。为更好地发挥会展效应,“义乌试点”提出了更高目标———将义乌打造成为重要的国家级会展平台。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第一展会网联系!]
文章导航
- 上一篇: 欧洲会展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下一篇: 国际盛会不断 成都会展业发展再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