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物 > 打造长三角南翼会展之都

打造长三角南翼会展之都

2013/3/1 22:20:31 来源:中国展会联盟  点击次数: 
    日前记者获知,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将向宁波市赠送按原作1∶1复制的大卫青铜雕像,作为第十届宁波国际服装节的珍贵礼物。宁波人正以会展为媒被世界认知。据悉,宁波市已连续5年成为全国参加境外展览最多的城市。宁波以优越的投资环境、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开放的市场,将成为国际资本、跨国公司投资会展业的重要选择地之一。   在近十年时间,宁波市会展业按照“政府强力推动、市场灵活运作”的发展思路,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从弱到强,从不规范到相对规范……不断演进,已形成发展快、辐射广、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近日记者采访了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俞丹桦。   记者:宁波会展业始于1997年,从2002年至今宁波会展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05年以来,规模化和实效性确定了宁波会展业的发展方向,请您谈谈宁波会展业能在全国异军突起,政府在管理上是如何操作的?   俞丹桦宁波会展业能取得今天的成效,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宁波市是国内最早构建会展管理体系的城市之一。2002年10月我市成立了会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了对全市会展工作的领导及服务。之后,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从而形成了会展工作的组织体系。2003年初,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宁波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会展业列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同年,宁波市会展行业协会成立,这标志着宁波会展管理水平的提升。2005年,政府又相继出台了《宁波市展览业管理暂行办法》、《宁波市会展评估细则》和《宁波市大型会展活动城区公益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并已着手研究会展业的其它管理办法。如今,我市已初步完成会展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形成了纵横配套的会展管理机制,较好地发挥了政府、行会和企业的管理职能。为加快会展业发展,我市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会展增促措施,把会展业列为全市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对重大会展活动给予财政补贴等。与此同时,政府还引进创新机制,对部分相近的展会进行了整合,市会展办会同市有关部门自去年以来已将15个展会整合成5大展会,从而扩大了展会规模,提高了展会质量。   记者: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宁波市交通状况的改善必将为宁波会展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十一五”期间,宁波市的会展业将如何发展?   俞丹桦:在“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将围绕“打造长三角南翼会展之都”这一目标,使宁波市会展业的总体水平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在场馆建设上,到2010年,将形成以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市区及县(市)、区专业展馆为辅助的“一核多馆”的场馆布局。“一核”就是宁波会展核心园区。这里建有宁波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国际贸易常年展览中心、办公楼、宾馆等会展服务设施。其中,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国际贸易平台”的交易中心可设国际标准展位1400个。此外,余姚中国塑料城国际会展馆和慈溪家电科技馆,宁海文具馆等专业展馆也在建设。这些展馆重点承接塑料、食品、古旧家具、小家电等中小型专业展会,为发展地方特色会展服务。   在会展培育上,做大做强现有展会,提升会展产业水平。首先是继续加大对我市现有展会的培育力度,进一步办好浙洽会、消博会、服交会等大型展会,到2010年,宁波市力争形成一批专业特色明显、规模大、对产业带动作用强、国内行业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展会。再就是逐步加大展会的市场化运作比重。按照“多招商、少请客、求实效”的要求,引导各类展会调整、整合相关活动内容,更新办展形式,集中精力做好筹展、招展、布展、管展等工作,追求良好的参展实效。与此同时,优化我市的展会结构,实现“大会展”的发展格局。   记者:宁波是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制造中心,区域产业的特色经济不仅拉动了宁波会展业的发展而且派生出一个新型的会展产业。目前,宁波已拥有一支包括30多家专业公司、近2000名从业人员的会展队伍。但这一行业的发展,滞后于宁波大背景的会展环境。企业规模小、底子薄。并且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宁波会展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在“十一五”期间,宁波市政府将怎样加大对会展企业培育和扶持力度   俞丹桦:“十一五”的目标是:培育具有独立办展能力,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会展企业5-10家,培育具有较强的会展中介服务企业3-5家。引导我市会展企业通过有序竞争,联合重组,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多元化的现代会展企业。加快培育实力型会展场馆经营企业、会展策划组织企业、会展设计和器材租赁企业、展品运输企业及其他服务配套企业。大力发展会展中介服务公司。   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重点引进会展项目策划、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等高层次人才,并按照我市有关紧缺人才引进的政策提供相应的支持。建设市会展产业发展专家咨询服务组织,聘请国内外资深会展专家担任会展业咨询服务顾问。建立会展人才储备库,将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高层次会展人才登记在册,定期开展政府、企业和高层次会展人才的沟通。   加强会展学历教育。加强与有关大专院校的合作,促进会展人才教学改革,通过实践教学、科研活动、兼职服务等方式,增加在校学生参与、服务我市会展活动的机会,提高在校学生参与会展业服务能力。   加强会展从业人员培训,抓住我市建设十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有利时机,建立会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第一展会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