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阳、黄菱:跨越15年台交会开创未来,品牌展会见证两岸发展
2011/8/31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数:浪涌千山绿,花开四月红。没有什么比这怡人的春色更能激起人们的激情和豪情。在这烂漫春色中,第15届台交会4月8日将在厦门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15年来,台交会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发展历程,在促进两岸交流交往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寻访台前幕后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件和场景,副市长黄菱无疑是一个“经典”人物。作为台交会的创始者和亲历者之一,昨日,她和我们一起重温了那些令人激动的画面,展望了台交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15年前,您率领厦门贸易代表团赴台考察,曾被愈为“破冰之旅”。熟悉台交会的人都知道,正是这次考察,为次年首届台交会的成功举办破题立义。
黄菱:所谓“破冰之旅”,是指我们是祖国大陆第一个访问台湾的贸易代表团。当时,我任市贸发委主任,以市外经贸企业协会会长身份赴台。当时,大陆和台湾之间的人员往来还很不顺畅,信息交流更是很不对称。台交会尚未定名,一切还在酝酿中,探讨举办一个展会的可能性正是我们当时赴台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我们向台湾的工商团体征求意见的时候,台北商业会等立即响应,最终促成了首届台交会的顺利举办。台北商业会还主动提出与厦门市外经贸企业协会结为友好协会。两会在台湾喜结友好,为两岸民间团体共结友好开创了先河。
台交会一路走来,可以说见证了两岸经贸关系由僵持走向互动、从个案逐步走向常态的历程。它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会,而是从一开始就肩负着实现两岸经贸关系的“破冰”,拓展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空间的历史使命。1997年第一届台交会举办时,6000多个台湾客商中,有60%是第一次到大陆,80%是第一次到厦门。大陆很多商协会也是通过台交会才与台湾业界建立起了联系。如机电进出口商会就是通过台交会建立起了与台湾同行的联系,后来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到台湾办展的协会。
两岸携手花开并蒂
记者:您如何看待评价台交会的地位和所取得的历史成就?
黄菱:台交会是两岸的台交会。从破冰到参与,从参与到主办。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台交会的定位从最初推动祖国大陆产品出口到台湾发展到两岸双向交流合作,继而共同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从台湾海峡两岸商务协调会参与协办台交会,到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参加主办台交会;展览也从综合走向了专业。到今天,这个展会已形成常态化运作机制,开创了若干两岸交流之最,不仅是两岸机电贸易的平台,也成为两岸经贸信息交流、政策研讨和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广以及人员交往的平台。
立足亚太 面向世界
记者:在ECFA签订后,作为以经贸为主要特色的台交会,又将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构建更好的平台?台交会未来的定位是什么?
黄菱:ECFA的签订将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加稳定的合作环境。未来五年,在ECFA两岸经贸合作框架下,台交会要进一步成为两岸在光纤通讯、LED、机械等产业发展趋势、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拓展合作空间,联手共同研发,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技术改造的平台,更好地发挥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交流先行先试的“桥头堡”作用。
“突出对台,立足亚太,面向世界”。这是组委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台交会的定位。对台交会,我们的办会宗旨是坚持“四化”: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秉承“三效”:效率、效益、效果。今后,台交会要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程度,加大推介力度,吸引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的专业买家,成为两岸携手共同拓展全球市场的平台。
谈起台交会的发展历程,曾担任过第一届至第七届台交会组委会秘书长的原厦门市对台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兼市政府会展协调办主任沈丹阳可以说是新闻媒体最热衷采访的重要人物之一。2日下午,他因公事出差厦门,刚刚风尘仆仆地抵达酒店,便受到了媒体记者们的“围堵”。尽管时隔多年,回忆起往事,他依然条理清晰,毫无疏漏。
筹办之初的特殊背景
记者:台交会当初是在很特殊的背景下开始筹办的,您还记得当时的情况吗?
沈丹阳:当时两岸的关系出现了“冷热交融”的特殊局面,一方面由于李登辉推出“两国论”,两岸关系出现大倒退。另一方面,1996年大陆方面公布了有关两岸试点直航的管理办法,两岸航运界对直航试点问题正在密切接触并寻求突破。当时两岸贸易严重不平衡。祖国大陆对台贸易年逆差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国务院领导认为应该主动加强对台出口工作,改变被动局面。厦门特区在那时也面临如何进一步发挥对台新优势的问题。
举办过程中有过的曲折
记者:台交会从综合展转型为专业展,其中出现过曲折和困难吗?您经历最艰难的是哪一届?
沈丹阳:首先关于台交会的定位,就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将台交会定位为机电专业展览,并且由最初的单向式(出口)转向双向式(进出口兼顾)和多向式(两岸贸易及两岸共同面向国际市场),是在经过前三届的摸索尝试之后,从第四届开始才确定下来的。
说到最艰难的,应该是第二届和第七届。第二届的困难首先是在招展方面。第七届的困难则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要给拟在厦门举办的“国际采购订货会”让路而临时改变展期,另一方面是众所周知的“非典”的影响。
筹办过程中向台湾“取经”
记者:作为当时大陆惟一专门面向台湾和台商的商品交易大会,厦门在开始筹办时,一定很缺少经验。是不是也从台湾方面取了经?
沈丹阳:台交会的筹办过程中,我们确实从台湾方面吸收了很多经验。一开始,就有台湾朋友提醒我们,光在报纸上登广告是不够的,还要与商会建立联系,发个性化邀请函、做问卷调查等。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发了好几百个问卷,却只有几十个台商对台交会感兴趣,这让我们觉得很泄气,但台湾朋友却告诉我,不要小看这几十个客人,因为他们是真正有市场需求的人,如果展会办得好,他们来了第一次,可能会带更多的人参加第二次。
为采购商提供良好的服务,这也是我们从台湾朋友那学到的“秘密武器”。一般的展会只注重参展商,因为他们是付展位费的,但台湾朋友却告诉我们,采购商更需要“好好巴结”,只有他们满意而归了,才会有更多的参展商来参加,展会才能越办越好。
台交会正向国际展览转型
记者:台交会的英文名是您确定的,其中包含着您对台交会的未来期望。您认为,台交会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您有何建议和意见?
沈丹阳:台交会的英文名称(China Xiamen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 Exhibition,CXMEE)不是简单直译的,其对应的中文名称实际上是“中国(厦门)机械电子展览会”。这样确定,一是因为英文主要是给外国专业采购商看的,我们希望它能符合国际惯例而不要有太多的两岸或政治色彩;二是因为从长远考虑,台交会以扩大对台出口为主的使命完成后,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转型为一个国际展览品牌。未来五年,台交会仍有改进提升的广阔空间。一方面,展会定位要更“专”,另一方面要更加市场化。
|
文章导航
- 上一篇: 《十二五规划》中会展业新目标
- 下一篇: 中国贸促会:出境展承载国家形象推广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