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展会”更要“会展”
2011/9/15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数: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展会总是能在恰当的时机出现,为其助力。同时,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又能促进相关展会的兴盛和壮大。放眼世界,瑞士钟表产业之于巴塞尔钟表展、美国电子信息产业之于电子展、意大利服装之于米兰时装展,莫不如此。
运行7载的文博会之于深圳文化产业,也正在完成对这一规律的传承。
翻看前六届文博会成交数据报表:从2005年首届成交356.86亿元,到2010年第六届直接突破千亿元。从柱形图上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产业的腾飞,如火箭般拔地而起。
与之相对应的是文博会展览规模的逐年扩大。本届文博会,除设在会展中心10.8万平方米的主展馆外,还在深圳各区设立40个分会场。
这也是迄今为止,深圳出现的规模最大、涉及本市地域最广的展会,较之深圳服装展、家具展、机械展、钟表展等专业类展会,文博会是地道的“巨无霸”。
展会通常被视为行业发展的“晴雨表”、“体温计”,产业发展受阻时,展会规模会相应缩水;经济趋稳,产业回暖时,展会规模又会扩大。所以当文博会以史上“巨无霸”级展会出现的时候,折射出的是文化产业的高度繁荣。本届文博会上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满堂红”,以及89个国家和地区的万名采购商赴会,就是对此最好的证明。
文博会对推动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也不例外。来自加拿大驻广州领事FrancisHuot道出他对文博会的直观感受:众所周知,美国喜欢用好莱坞大片传播其精神和文化;日本用高精尖制造输出其文化……中国用什么样的方式向世界传播其5000年的历史文化?在文博会上,人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书法、字画、工艺……甚至中国的美食。正是这些具体的东西,促使中国文化产业由无形走向有形,从抽象走向具体。
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总经理叶建强认为,文博会的成功不只表现在不断增长的合同成交额上,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向全国提供了文化产业发展可资借鉴的方向。
在深圳,有高科技、物流、金融和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它们分别对应着四个专业的展会:高交会、物博会、金博会和文博会。
深圳科工贸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它们为代表的大型展会,发挥了核心凝聚力作用,把更多的展会吸引到深圳来。到去年底,深圳共有12个品牌展会获得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数目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2010年,深圳会展中心举办的展会数目首次突破100个,会展业收入达20亿元,一举跻身国内四大会展中心城市行列。
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对一个城市经济增长可以达到1∶9的效果,即一个展会可以带动旅游、消费、交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当本届文博会交易量再创新纪录的时候,深圳将迎来文化产业新一轮的大发展,而这也将引领深圳的会展业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
文章导航
- 上一篇: 2011中国柯桥国际纺博会五大亮点
- 下一篇: 震后崛起 成都猛推“会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