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六号、机器人宇航员亮相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2015/11/3 9:32:37 来源:央广网 点击次数:
央广网上海11月3日消息(记者傅闻婕)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今天(3号)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作为本届工博会新设展区的航空航天技术展,亮点很多,神六火箭军用装备、航空新材料等代表中国先进航空航天制造技术的展品将集中展示。其中,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更是首次在国内展览会亮相。
长征六号的研制历时六年,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飞箭。今年9月20号,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
长征六号的成功发射不仅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也填补了我国在研制经济、灵活、便捷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空白,避免了火箭运载能力“大马拉小车”的问题。未来,长征六号还将给我国航天事业带来哪些改变?
与长征家族其他火箭相比,长征六号在外观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长度稍短,二是没有尾翼。而他最大的特点,事实上是拥有一颗特殊的心脏。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飞箭,长征六号是我国第一款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运载火箭。
长征六号总体性能设计师刘昶介绍称,主要在于全新的动力系统,用的是液氧煤油发动机,推进剂是液氧和煤油。相比于现役型号的长二长三长四,长征六号燃烧之后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对于我国的火箭动力是一个关键性的突破,实现了从常规至绿色无毒的巨大跨越。
长征六号总设计师张卫东介绍道,长征六号属于新一代运载火箭,主要特点是绿色环保,这也是一个趋势。新一代的运载火箭实现首飞,意义就比较大,因为后续都是这样的发展趋势,很多技术得到验证。
这颗“心脏”不仅环保,在动力上也是首屈一指。长征六号的起飞推力达到了120吨,充分满足了小卫星的发射需求。在此基础上,长征六号独创地采用了自身增压的方案,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了运力。
刘昶指出,国外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用的不是自身增压,二是氦气瓶。长六是国际首创,这个技术至少可以减少10个氦气瓶和一堆的减压阀减压器,可以大幅提高经济性和运载能力。
一台发动机,就实现了长征六号大推力、低成本、无毒无污染的特点,在长征六号的身上,类似的创新突破还有很多。要将卫星从地面送入几百公里外的轨道就并非易事,导航的重要性就好比人的眼睛,这也是考验火箭能力的重要指标。长征六号通过组合导航、迭代制导技术,入轨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的32米,在浩瀚的太空中,仿佛太空快递一般精准。
刘昶介绍,在火箭飞行过程中通过GPS、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对火箭实时进行测算,实现高精度的入轨。一箭二十星的精度是32米,这在国际上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数字。
长征六号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周期短,发射准备仅需七天,是世界上液态火箭中最快的。这也归功于创新性地采用自行式整体运输起竖车,能够在水平状态下,完成火箭整体总装测试、星箭对接和运输起竖。
张卫东告诉记者,长六的要求就是高可靠、低成本、快速发射。这次飞行结束后将进行分析总结,有些东西可以进行借鉴,有些东西提前先验证,相当于先探路,后续任务的适应性会有很大提升。
在很多科幻电影中,人类探索太空总少不了机器人这个帮手。在本届工博会上,长得像“钢铁侠”的机器人宇航员“小天”也揭开神秘面纱,未来在我国空间站、载人登月等重大工程中,机器人宇航员有望得以应用。
现场同时还展出了一个长相酷似钢铁侠的机器人——宇航员“小天”。将来他会辅助或替代航天员开展在轨操作,这也是他第一次在大家面前亮相。
机器人航天员项目主管设计师韩亮亮介绍称,机器人是一个固定基座双臂机器人,每个手臂是七个自由度,左手用于一些专用操作的末端工具,右手配置了一个五指灵巧手,自由度比较多,一共有十二个。
空间机器人和地面机器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比较注重遥操作,使得人和机器人进行一个交互。
韩亮亮分析称,如何让航天员在空间站的舱内可以对舱外的机器人进行操作,或者由地面的操作人员可以对天上的、远端的机器人进行操作,为此配备了比较多的手段,比如手动控制器来控制机械臂,数据手套来控制五指灵巧手等。
实际上,这只是机器人航天员的第一步,据韩亮亮介绍,未来机器人宇航员的方案是四个臂,这样以空间站作为应用背景,他既可以在舱体表面进行攀爬行走,也可以在舱体位置开展作业。
此外,我国自主发射的火星探测器也会在工博会上显露真容,据报道,这颗通体金黄、即将造访火星的探测器将于2020年发射。
在展会现场,还有一个造型奇特、全身金黄的机器吸引了较多的目光。这个上半身锥形,下半身方形的机器,正是首次亮相的我国将要自主发射的火星探测器模型。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工程师牛升达介绍称,这次展出的火星探测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火星环绕器,由它完成整个的由地球到火星的地火转移过程,到达火星后,环绕器和着陆器分离,继续停留在火星轨道上开展探测,着陆器着陆到火星表面,进行实地的巡视探测。
据现场专家介绍,因为火星距离遥远,火星探测器与地面测控站的往返‘对话’一次需要40多分钟,而且传递的“声音”将会非常的微弱,信号往返于地球和火星之间也会延时太长。因此,要实现如此远距离的有效通信与自主控制,会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目前正按照2020年发射的计划进行紧锣密鼓的研制中。相关资讯
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
相关展会
展会主题:2015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详细)
展会时间:2015年11月03日---11月07日
展会地点: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主办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作为本届工博会新设展区的航空航天技术展,亮点很多,神六火箭军用装备、航空新材料等代表中国先进航空航天制造技术的展品将集中展示。其中,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更是首次在国内展览会亮相。
长征六号的研制历时六年,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飞箭。今年9月20号,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
长征六号的成功发射不仅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也填补了我国在研制经济、灵活、便捷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空白,避免了火箭运载能力“大马拉小车”的问题。未来,长征六号还将给我国航天事业带来哪些改变?
与长征家族其他火箭相比,长征六号在外观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长度稍短,二是没有尾翼。而他最大的特点,事实上是拥有一颗特殊的心脏。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飞箭,长征六号是我国第一款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运载火箭。
长征六号总体性能设计师刘昶介绍称,主要在于全新的动力系统,用的是液氧煤油发动机,推进剂是液氧和煤油。相比于现役型号的长二长三长四,长征六号燃烧之后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对于我国的火箭动力是一个关键性的突破,实现了从常规至绿色无毒的巨大跨越。
长征六号总设计师张卫东介绍道,长征六号属于新一代运载火箭,主要特点是绿色环保,这也是一个趋势。新一代的运载火箭实现首飞,意义就比较大,因为后续都是这样的发展趋势,很多技术得到验证。
这颗“心脏”不仅环保,在动力上也是首屈一指。长征六号的起飞推力达到了120吨,充分满足了小卫星的发射需求。在此基础上,长征六号独创地采用了自身增压的方案,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了运力。
刘昶指出,国外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用的不是自身增压,二是氦气瓶。长六是国际首创,这个技术至少可以减少10个氦气瓶和一堆的减压阀减压器,可以大幅提高经济性和运载能力。
一台发动机,就实现了长征六号大推力、低成本、无毒无污染的特点,在长征六号的身上,类似的创新突破还有很多。要将卫星从地面送入几百公里外的轨道就并非易事,导航的重要性就好比人的眼睛,这也是考验火箭能力的重要指标。长征六号通过组合导航、迭代制导技术,入轨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的32米,在浩瀚的太空中,仿佛太空快递一般精准。
刘昶介绍,在火箭飞行过程中通过GPS、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对火箭实时进行测算,实现高精度的入轨。一箭二十星的精度是32米,这在国际上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数字。
长征六号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周期短,发射准备仅需七天,是世界上液态火箭中最快的。这也归功于创新性地采用自行式整体运输起竖车,能够在水平状态下,完成火箭整体总装测试、星箭对接和运输起竖。
张卫东告诉记者,长六的要求就是高可靠、低成本、快速发射。这次飞行结束后将进行分析总结,有些东西可以进行借鉴,有些东西提前先验证,相当于先探路,后续任务的适应性会有很大提升。
在很多科幻电影中,人类探索太空总少不了机器人这个帮手。在本届工博会上,长得像“钢铁侠”的机器人宇航员“小天”也揭开神秘面纱,未来在我国空间站、载人登月等重大工程中,机器人宇航员有望得以应用。
现场同时还展出了一个长相酷似钢铁侠的机器人——宇航员“小天”。将来他会辅助或替代航天员开展在轨操作,这也是他第一次在大家面前亮相。
机器人航天员项目主管设计师韩亮亮介绍称,机器人是一个固定基座双臂机器人,每个手臂是七个自由度,左手用于一些专用操作的末端工具,右手配置了一个五指灵巧手,自由度比较多,一共有十二个。
空间机器人和地面机器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比较注重遥操作,使得人和机器人进行一个交互。
韩亮亮分析称,如何让航天员在空间站的舱内可以对舱外的机器人进行操作,或者由地面的操作人员可以对天上的、远端的机器人进行操作,为此配备了比较多的手段,比如手动控制器来控制机械臂,数据手套来控制五指灵巧手等。
实际上,这只是机器人航天员的第一步,据韩亮亮介绍,未来机器人宇航员的方案是四个臂,这样以空间站作为应用背景,他既可以在舱体表面进行攀爬行走,也可以在舱体位置开展作业。
此外,我国自主发射的火星探测器也会在工博会上显露真容,据报道,这颗通体金黄、即将造访火星的探测器将于2020年发射。
在展会现场,还有一个造型奇特、全身金黄的机器吸引了较多的目光。这个上半身锥形,下半身方形的机器,正是首次亮相的我国将要自主发射的火星探测器模型。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工程师牛升达介绍称,这次展出的火星探测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火星环绕器,由它完成整个的由地球到火星的地火转移过程,到达火星后,环绕器和着陆器分离,继续停留在火星轨道上开展探测,着陆器着陆到火星表面,进行实地的巡视探测。
据现场专家介绍,因为火星距离遥远,火星探测器与地面测控站的往返‘对话’一次需要40多分钟,而且传递的“声音”将会非常的微弱,信号往返于地球和火星之间也会延时太长。因此,要实现如此远距离的有效通信与自主控制,会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目前正按照2020年发射的计划进行紧锣密鼓的研制中。相关资讯
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
相关展会
展会主题:2015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详细)
展会时间:2015年11月03日---11月07日
展会地点: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主办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第一展会网联系!]